萧县县委党校科级进修班赴泾县开展异地办学
为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革命传统,近日,萧县县委党校组织科级进修班学员赴泾县开展异地办学。
本次活动采取专题教学,现场教学,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。专题教学中,学员们认真聆听了泾县县委党校徐朝刚、徐慧、黄飞松三位教师的精彩讲座,加深了对泾县这片红色沃土的认识了解。作为著名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泾县,是安徽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、安徽省党校现场教学基地、"皖南事变”发生地和一代伟人王稼祥同志的故土。境内的云岭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,抗战时期,被称为"华中的延安”,华中抗战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、陈毅、叶挺、项英等当年在此指挥"铁军“驰骋大江南北,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、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。抗战爆发后,新四军军部几经变动,从武汉→南昌→徽州区→南陵县,于1938年8月进驻泾县云岭,直至1941年1月奉命北移。三年里,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,新四军将士不愧"铁军“称号,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,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,为中国革命史、中共党史和人民军队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、浓墨重彩的一页。但在"皖南事变”中,叶挺、项英领导的新四军将士在泾县茂林经受一次血与火的洗礼,发生在那里的血雨腥风,正是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,积极反共的真实写照。然而,虽然新四军在"皖南事变"遭受重创,但孤立了蒋介石顽固派,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,赢得了民心,提高了政治地位。通过专题教学,使学员们的思诸再次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,从而增强了革命意志,坚定了革命信仰。
现场教学中,学员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参观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、新四军军部旧址、军部大会堂旧址及新四军史料陈列馆,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,再现了七十多年前国民党反共磨擦的一幕幕,激起了全体学员的心灵共鸣,更加坚定跟党举旗的信念。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,全体学员重温入党誓词,并向为国捐躯的烈士敬献了花圈。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同志的故乡一一厚岸,学员们对王稼祥同志一生忠于党、忠于人民、捍卫真理、艰苦朴素、任劳任怨的高风亮节所吸引,他们久久不肯离去,决心要把这位卓越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精神铭刻心中,作为自己学习、继承与发场的宝贵财富。
实践教学中,学员们前往查济村,考察学习泾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。查济是有干年文明传承的古村落,徽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连结地、交融地,是山村与水乡的融合,是人与自然的融合,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,在中国古村落中独树一帜。村内古建筑成群、种类丰富,古塔、古桥、古坊、古街、祠堂、庙宇、社坛、民居等,保存完美,堪称流动着的"清明上河图"。查济村之后,学员们又来到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宣纸制造地。在中国宣纸博物馆,学员们现场观摩了宣纸的起源、制作的过程与技艺、宣纸从业者的劳作、宣纸社区的习俗、传承模式的变化、宣纸的品鉴与收藏、宣纸制作的继承与发扬等,对非物质遗产宣纸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。实践教学让学员们又一次亲身感受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渊流长,博大精深,分享了美丽乡村建设经验,增强了文化自信。
本次异地学习,红色基因“铁军”精神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,全体学员的思想意识再次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,党性得到进一步锤炼: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,相忍为国的博大情怀,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,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,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,深深印在每个学员心间。学员们普遍认为:当前要传承发扬铁的信念,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;要坚持铁的纪律和铁的作风,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;要坚持铁的传统,密切联系实际,巩固党的根基,并以这次异地学习为契机,坚定理想信仰,坚持四个自信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把"铁军精神“'和在泾县考察经验运用到日前萧县"脱贫攻坚"、"环境整治"、“美丽乡村建设”之中去,更好地服务于宿州市"十三五"建设。
专家授课
向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敬献花圈
(萧县县委党校 陈学旺)